《身體檔案#001:身海漂流》觀察筆記
- Alysa Leung
- Sep 26
- 5 min read
引言:整個計劃歷時一年,在這個過程中,我以研究員/構作的身份加入討論、排練、整理、構想它的器皿——可以是團隊、是文字、是影像、也可以是空間。 團隊的討論時而細膩、時而宏大,在計劃的最後,我整理了這篇「觀察筆記」,作為少少反思及紀錄。

一個藝術家的生命,也是她藝術修行所在。
hybridity— 文化混雜 ,一個人有多重身份——「我」是誰?說起身份,少不免會思考: 從哪裏來?另一半是什麼人?去過什麼地方讀書工作?⋯⋯ 生命狀態在地域間來來往往,途中穿插著藝術角色的變化。文化隨身體飄盪、流動。 身體本來是一個文化的載體。今次團隊從家、訓練、表演、傷痕、哀悼、夢 六個方向進入,以個人身體檔案為基礎,從一個人的生命拆解一個一個當代表演者、一個當代藝術家的技法與修行所在。
一個人與城市之間的關係,可以從身體開始。
這個身體如何在城市裏遊蕩、生活、居住、工作,種種生命的痕跡累積下來,成為身體和城市之間的記憶;比如她在這個城市當中怎樣走、空間感、路線、動向是如何。 加拿大學者/劇場構作 Judith Rudakoff 其中的兩個研究,流徙表演(Theatre of Exile) 和 個人故事 (performing narrative) 指出,有兩個「家」,一直影響著我們的價值觀—— 童年的和所居地。童年的家是我們不能控制的,無論好與壞,都是與生俱來的。而成年的家是我們親手塑造的,是我們的選擇、我們想與世界共存的方式。但在遷移的經驗中,在我們可以決定成年這個家之前,那些因為遷移而發生的既定因素,已默默影響著人。比如說移民政策、社會對移民的態度、經濟條件等等。團隊以端為例,在她跨國、跨島、數十次搬家經驗中,拆解每個地方對她生命的影響。她每刻都要面對不同狀況,在自己決定居住地方之前,已有很多因素冥冥中影響著她的去向——如家庭變化、經濟狀況、工作等等。

於是,團隊從一個人最原始身體和環境相處的關係開始,也就是童年第一個家。 那種空間感,一直默默地影響著這個人的身體。 在有限空間生存要發揮創意; 在流徙於變遷間——居所對於他來說是什麼?什麼時候有一個既定的居所、屬於自己的居所是重要?「家」的變遷對一個人的身體來說儲存著什麼記憶?而這個家在城市的發展中有扮演著什麼位置?
(女性的)身體通過他們的日常動作、表達、甚至乎是表演,變成一種他們對於自己身份和空間的文化和歷史紀錄。 研究團隊透過日常生活的動作尋找身體和空間的互動:團隊和端在排練室想像一間寮屋會怎樣生活,一些動作重訪 ( re-enactment) 比如說在客廳喝茶的姿勢,通過走廊的姿勢,溫書時的坐姿 ,依在牆邊休息的狀態等等, 然後回到真正的寮屋,察看空間和記憶有否異同。最後才進入劇場拍攝。
這個身體在裏面生活了二十多年,用今天的身體尋回當初的記憶,這些日常生活肢體表達悄悄記錄著這個身體在城市中的生活細碎。重訪過後數月,時至今日,牛池灣村旁的竹園村已經拆卸,很快就到這條有二百多年歷史的村落。城市和人隨歲月流動,身體在成長,城市也在老去。
身體著記錄技藝;技藝也在記錄著身體。
撇除大歷史書寫,這些個人歷史累積成這個時代的微觀歷史,從一個人的生命和作品,得以窺看這個城市的變化和藝術發展轉向。從表演研究的角度看,端作為跨文化訓練演員,回港後見證了新文本運動興起、演員角色轉向——由傳統戲劇要成為角色到遊走在演員與角色中間,到後來以「自我」設入,成為戲劇本身,創作獨腳戲。 近年,她甚至在藝術科技的演出中擔任演技指導和表演者,將「演員」這角色的作用再次變成「媒介」,讓觀眾透過演員連結演出,成為劇場整體的一部分。 透過一個女演員的訓練、表演、角色脈絡出發,拼湊出個香港劇場發展史的一隅。
後戲劇劇場其中一個轉向是「獨腳戲」, 一個作為反思生命、叩問自身的過程。而這個說法,在後來發展成為「自我轉化」。劇場作為一種藝術家理解世界的表達方式,他如何將現實在物料或動作中作藝術轉化,是後戲劇劇場重要的一環。 檔案 #3 以後,研究漸漸潛入一位藝術家的內在生命。 比起頭三個檔案在排練室「試驗」,後三個檔案花更多時間討論。當中的拍攝「動作」不可能排演,是一次次單純的行動,如Fee所言,「真實的就是了」。團隊透過和端反思自己的生命,將記憶轉化為身體行動、狀態、節奏、語言、重量、空間、氛圍 等等,讓身體和動作承載個人歷史,成為個人藝術表達的一部分。

身體記憶和生命痕跡緊密相連。
小至傷疤、大至生孩子, 傷痕在身體隨時間和生活模式累積。《骨痕》中提及,女性的手臂骨和大腿有比較多傷痕,很多時候都是家務累積而成的。在今次的研究過程中,研究團隊從身體的傷患和心理的哀悼開始,追索端的生命軌跡如何在身體留下痕跡。這些經歷對他作為演員來說,是生命的養分,也影響著他的作品。來到研究的最後,團隊回到潛意識當中,通過一些解放潛意識的練習,例如閱讀、繪畫、行動,在不斷對話,拆解和創造一些關於夢與大海的動作。那些關於未來的動作是關於過去還是現在?是想像?是夢?還是「天啟」?
在歷史洪流中,女性歷史常常被忽略,大歷史往往由男性所書寫。 微觀歷史是女性主義的其中一環,他是親密的、具體的、同時挑戰著主流書寫下的女性形象。 透過拆解一位女性當代藝術家的藝術訓練和生命記錄,團隊以各種藝術形式,如影像、身體、文字、服裝、雕刻等等,組成一個人的身體檔案,這些生命經驗、韌力和想像都在呈現一個時代中的個人歷史。 而透過今次的呈現,我們問: 當代藝術家是一個怎樣的概念?身體、生活經歷、技藝如何在作品中交錯?在製作為本的環境下,重回研究過程是一種什麼經驗?對當下製作模式帶來什麼想像? 從一個個人身體檔案出發,如何讓參與的人和觀看的人對未來表演帶來新想像?
作品就如一個人的生命一樣,一直在嘗試一直在鍛鍊,一直在走向生命/或者是人性核心命題的路途上。由一開始用六個檔案作為引子,打開對梁曉端生命討論。過程中,卻展開了一段段來自封塵回憶的對話。當然,過程中總會涉及個人生命,我們以此為開端; 卻不是以此作結。感謝端的信任,《身體檔案#001:梁曉端》作為第一部身體檔案,我們希望由她開始,解構當代表演和身體記憶千絲萬縷的關係,拼湊出(未來)的香港表演研究。

研究: 2024.8 - 2025. 3
展覽:2025.6.25-7.5 (灣仔富德樓4樓)2025.7.8-12 (賽馬會創意藝術中心 L6-20)
詳情請見:@Bodyasarchive
Comments